华州皮影制作技艺一共分为八步
第一步:选皮
选择上好的牛皮,是刻出好皮影的前提,但不同的雕刻者对牛皮的选用有所不同。三至五岁的秦川牛的牛皮质量最好,因其柔韧度强,透明度高,透光性强,色泽比较均匀。这个时期的牛皮由于柔韧度高,制成后不容易折断,使得雕刻者在雕刻过程中容易控制线条的流畅性和精准度,非常适合于雕刻细密繁缛的作品。
第二步,制皮
将选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一般是大缸中,并且加入石灰、草木灰等材料,使附着在皮子上的毛和脂肪等杂质充分的发酵,以便于在刮皮工序中能比较顺利地将这些杂质刮除。此道工序的目的,在于让石灰等添加剂均匀地渗透入原皮之中,导致皮身适度的膨胀,以便打开原皮的胶原纤维,并乳化原皮本身的天然动物油脂。然后将泡好的牛皮,用特制的刮刀,反复刮制,在刮的过程中不能太急、太快,否则容易将皮子刮破。而且一般要按照刮一次、浸泡一次、然后再刮的程序进行,一般五到六次,皮子就基本可以进入晾皮阶段。
晾皮。是为了将泡皮过程中渗入皮子内的水分蒸发干净,并且绷在框子上,这样能把皮子绷得光滑平展,使皮质更加紧密结实。最后将刮制好的牛皮四周打眼用绳子绷在木框中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自然荫干,此阶段要注意皮子不可在阳光下晾晒,否则,出现色斑和皮质紧密程度不一致的后果。待牛皮充分晾干后,根据雕刻作品的需要,将牛皮分割成大小适中的块儿,用细砂纸双面打磨,使皮质更光滑透亮。在牛皮打磨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清洗,打磨一次用清水擦洗晾晒一次,反复操作直至牛皮光滑手感合适,挂在阴凉处将水控干,晾至半干时后再进行二到三遍的泡——晾。之后用小块软布沾少量油轻轻均匀地擦拭牛皮,再用推尺在皮子的每一面进行顺推、斜推两遍。将推好的牛皮进行裁边、压平,五至六天后就可以进行过稿。
第三步,画稿
所谓画稿,就是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但这种设计是有一定程式的,如武生饰武生巾,将军为扎巾,元帅戴冲天盔;丞相穿相貂,文官着板吉;男子按年龄分无须、短须和三髯等。先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进行简单的勾绘、设计,把创作的理念形成初步的画面形式,这类画稿往往需要注意造型、比例、风格等后期技术加工时的问题,因此必须具备丰富的制作经验和突出的艺术创作能力。
第四步,过稿
将制好的皮子蒙在画上,过稿时可以将样稿放在皮子下面,透过皮子可以看到图案和造型,然后用钢针刻画,也可以直接对着样稿将图案和造型刻画在皮子上面,只是这样对皮影雕刻艺人的造型能力要求较高。不过用这样的方法刻画出的皮影造型和图案能够融入个人的理解和创造,可以突破前人的束缚,造型也显得更为生动灵活。
第五步,镂刻
即按图刻皮成型。雕刻是皮影制作的关键环节,皮影雕刻作品的艺术水准完全是通过这个环节分出高下。皮影雕刻技术的高妙之处在于具有独特的“推皮走刀”法,即雕镂时扎在皮子上的刀子不动,手指推动皮子来镂刻,结合传统绘画的线描形式,刀凿并用。这种刀法,由于推皮的运转自如,刀口准确流畅,皮影线条流畅,再配以多种凿镂工艺,突显出皮影雕刻的精美。往往一个复杂的皮影人物,要用多把刀凿,精雕细刻3000余刀方能完成。在雕刻完成之后,往往还要用“兹棒”将皮子的翘曲部分推压平整。
第六步,上色
上色的过程是皮影制作工序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直接影响到皮影的整体效果和风格特征。染色一般主要用矿物质染料,调配颜料时加入一定量的“骨胶”,并加热使胶色融和,但会始终充斥着一种刺鼻的气味,因此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此外,染色时,颜料始终要在加热的环境中,使其保持一定的温度,保证颜色的浓稠度。但随着现代化学颜料的兴起,这些老的着色方法已经完全被抛弃,一是矿物质颜料本身就难以寻找,二是制作工序太过繁琐,此外大部分的颜料效果没有化学颜料的效果更加突出。
第七步,熨平发汗
熨平发汗的工序是指将上好色的皮影,在保持一定的温度的情况下,用外力将皮影压平,并促使色彩更深地渗入皮子之中。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待温度达到七十度左右时,将皮影放入火中烤一会,然后使用棉布等材料将皮影夹放起来,放置一夜,让水分阴干,这样皮影能够长久保持平整。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都是用熨斗。
第八步,缀订
这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将各个部件组合成一体。汪天稳把这道工序称为“顶缝”,因为这道工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出的效果,只有完美的“顶缝”才能使皮影各个部件的连接找到“平衡点”,在台上演出时才不会东倒西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