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忙”是华县皮影戏传统的表演组织形式,由五名艺人分工协作完成一台完整的皮影戏演出。每位成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形成“一人多角、五人一台戏”的独特表演体系。以下是“五人忙”的具体分工及操作技艺:

 一、五人分工与技艺要点

 1. 前声(主唱)

职责:  

  负责全剧的唱腔、念白和角色配音,一人分饰多角(生、旦、净、丑)。  

技艺要求:  

  掌握秦腔、碗碗腔等唱腔,嗓音需能切换男女老幼;  

  即兴能力极强,根据剧情调整语气节奏;  

  常兼任“说戏人”,指导全场节奏。

 2. 签手(操纵皮影)

职责:  

  主操控皮影动作,负责武打、走位等核心表演。  

技艺要求:  

  精通“推拉摇转”等技法(详见前文);  

  武戏需双手同时操纵2-3个影人,如《关羽斩蔡阳》中的马战;  

  与“前声”紧密配合,动作需卡准唱词节拍。

 3. 上档(副操纵+乐器)

职责:  

  辅助签手操纵次要角色或道具(如树木、动物),兼奏月琴、二弦。  

技艺要求:  

  左右手分工明确(一手操影,一手弹琴);  

  熟悉皮影“换场”技巧,快速切换场景道具。

4. 下档(乐器+杂务)

职责:  

  演奏梆子、唢呐、锣等打击乐,协助更换皮影人物。  

技艺要求:  

  打击乐需精准配合武戏高潮;  

  提前备好影人,按剧情递送签手(如“变脸”时秒换头茬)。

 5. 后槽(全场指挥)

职责:  

  统筹全局,司职大锣、铙钹,兼灯光、舞台调度。  

技艺要求:  

  用锣鼓点提示剧情转折(如“急急风”表追杀);  

  控制油灯亮度(传统演出中),制造明暗特效。

二、协作流程与经典配合

1. 开场准备  

   后槽敲锣定场,前声亮嗓报幕;  

   下档递出主角皮影,签手贴影定位。

2. 文戏场景(如《卖水》)  

   前声唱旦角,签手操纵女子“捻线”动作;  

   上档月琴伴奏,下档轻击梆子模拟脚步声。

 

3. 武戏高潮(如《三打白骨精》)  

   签手与上档同时操纵孙悟空、白骨精对打;  

   后槽猛击大锣配合“金箍棒”劈砍;  

   下档快速递换妖怪头茬表现“变身”。

4. 收场谢幕  

   后槽缓敲锣收尾,签手收影人,前声唱尾声。

三、技艺传承口诀

华县老艺人总结五人协作的要诀:  

“前声吼破天,签手活神仙,  

上档手不闲,下档脚底颠,  

后槽锣鼓震山川。”

 四、现代挑战与创新

人员精简:现代戏班常压缩为3-4人,艺人需“一专多能”。  

技术融合:加入电子灯光、录音伴奏,但核心操作仍保留传统技法。